本帖最后由 宁儿神采飞扬 于 2017-11-1 21:35 编辑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基地 四上《不确定性》
黑龙江省大庆基地提问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基地回答问题:
第一个问题:仔细研读主题帖,发现你们很用心,设计四易其稿,其中对问题串中第一个“掷硬币”活动在设计与组织上做了三次调整,请问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最后选择按照第五稿的设计进行活动安排?这样的调整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哪些好处? 回答:非常感谢对方辩友认真地阅读了我们的研讨帖,我们确实在“掷硬币”环节进行了四次调整。我们在设计第一稿时只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采用学生喜欢玩的“猜拳游戏”导入新课,第一次在我县试讲,虽然同学们玩得很热闹,但是没有猜想过程直接出拳。此时恰逢位惠女老师来我县教材回访,建议我们导入环节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在第二稿设计中的把“猜拳”改为以体育比赛裁判员抛硬币视频引出掷硬币试验,让学生对不确定性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不确定性 。但是在讨论中发现视频时间较长,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对感受随机现象的发生作用不大,所以没试讲就重新设计了。 第二次试讲,我们采用教师试抛硬币,让学生猜测硬币的落地情况,引出主题情境图掷硬币活动,希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其学习兴趣,这次上课用了一个小时也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网上的很多网友建议还是用“猜拳游戏”导入新课好,所以在第四稿就又重新加入了“猜拳游戏”。 第三次试讲我们来到了距离漠河480公里以外的加格达奇,在与“兴安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的研课中,有老师指出猜拳游戏有主观性,而不确定性事件是一种随机现象,不确定的,所以,我们觉得猜拳游戏引课不是最好的选择。 史宁中教授指出:“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而教材的情境与问题串,恰恰就是凸显随机现象的存在。此时,我们团队才真正领悟到教材情境图的深刻用意,大家一致认为第四次试讲就按教材情境和问题串进行教学,在论坛上上传最后一次视频和教学设计。 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特别是聆听了黄校长和赵校长两位编委的点拨指导后,我们又通过视频平台研讨,确定在今天的课堂上让学生活动再现教材主题图,即让图动起来。引导学生按情境图玩一玩,感受事件发生的随机性。让每个同学都经历抛一次猜两次记录次的过程,体验随机现象,为多次重复实验做铺垫。这就是我们多次改变设计的原因所在。 下面我再来回答对方辩友问题一的第二问,前两次调整只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课而导课,第三次调整才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对随机现象展现的条理性,所以我们完全按照问题穿进行教学。我们这样的调整对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确定性一课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且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洞察随机事件的发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这些现象。例如:在抛硬币”活动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有时能猜中,有时猜不中,这些现象都是存在的。然后,在接下来的问题串2的教学中,学生开始学习用数学的思维继续观察,对刚才学习的不确定性知识,开始慢慢理解、消化,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第二,面对实际有待解决的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在“抛硬币”这一情境中,学生就不是单纯地玩这个游戏了,而是在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下,体验猜的结论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伴随不断增加实验次数,培养学生用数据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为后面的概率学习埋下伏笔。 第三,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的寻找其实际背景,探索可能性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我们通过猜想、验证、推理、应用,让学生能够用概率的思想看待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面对不确定现象的时候,学生能够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然后有意识的去判定每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可能性的实用价值。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